top of page
出國留學_edited.png

青年的選擇

蔡長育

淡江大學資訊傳播學系
不讀研究所的應屆畢業生

Untitled design (2).png

Q1:您會想要讀研究所嗎?

我不會想要繼續念研究所,因為我覺得現在實務經驗比學術能力還更重要,所以我會先去業界磨練。

Q2:您曾考慮過就讀研究所嗎?

會考慮想要讀研究所主要是我覺得要唸就一次把它唸完,但因為我畢竟是就讀很吃技術的傳播科系,所以我覺得現在實作經驗比學術經驗重要。

Q3:同儕或家人間對於就讀研究所的看法為何?

我身邊有好幾個同學都讀研究所,所以我一開始也會覺得:「天啊,如果我沒讀會不會跟不上人家?」但現在我會覺得沒關係,我先去業界看看,如果發現有不足需要加強,那我再花時間唸。而我爸爸、媽媽、爺爺和奶奶都希望我繼續唸研究所,因為他們老一輩以前沒有這個機會,所以想法當然是如果可以唸,為什麼不唸?為什麼不銜接下一個碩士學程?但他們還是蠻尊重我的選擇。

Q4:您在就業方面有任何規劃嗎?

我想要站上主播台,當個主播,所以未來就業的時候會先從記者做起,好好瞭解新聞業這一塊,這是最理想的狀態。

去年七月再在台視實習的經驗很難得,不是因為學習到寫稿能力,而是見識到技術層面的事,因為我覺得進去並了解這個產業到底在做些什麼才是最重要的一點。過程中我也結交一群其他學校相同科系的同學們,也許都是我未來的人脈。

Q5:想擔任主播的契機為何?

大三時,我加入了以製作新聞為主的校園實習媒體──淡江電視台。從這之中,我才真正了解到新聞採訪是件非常有趣的事,因為你會利用每次的(採訪)機會去自己找題材,大開眼界,去了解你在學校學不到的東西

Q6:既然您以記者為志業,您對「記者都沒讀書」這句話有何看法?

講到這我就特別氣!新聞是很即時、有放大性的,偶爾說錯一句話、打錯一個字,又在全國觀眾前曝光,觀眾就會認為記者常常做錯事。然而,若沒有培養好的敘事能力,要如何把你擁有的資訊傳達給觀眾知道?因此,我覺得這是需要經過腦袋思考後才能產出,是件相當不容易的事。

Q7:在您的理想職業中,您認為實作經驗和學術專業分別占比為何?

寫稿能力是必備的,但是稿子要如何寫的好?寫得深入?我覺得這就很吃學術這方面。若未來我想要做專題報導、想要去深入探討某個議題,我覺得研究方法就非常重要,搞不好那時我就會想讀個研究所。

Q8:若未來要讀研究所,您會選擇其他科系嗎?

我覺得各有優缺, 如果讀本科系就會繼續專精這一塊,可能比較沒有辦法涉及到其他層面的專業,這沒有不好,畢竟是你大學的延伸;如果讀其他科系,就需要從零開始準備,會比較辛苦,但可以達到跨域整合的能力。

Q9:若有重新選擇之機會,您還會選擇就讀資訊傳播學系嗎?

我還是會讀資傳系,因為我覺得大學四年中每次的拍攝作業對我來說是最寶貴的,因為我可以發揮自身的創意,想做什麼就去做,這些作品也都可以成為我未來求職的履歷。其次,我身邊的朋友、人脈也都是無形的資產。

青年的選擇

研究所手冊

謝宜杰

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系
要讀研究所的應屆畢業生

Screenshot (552)_edited.jpg
Untitled design (2)_edited.jpg

Q1:您會就讀哪個研究所呢?

我目前錄取的研究所分別是繼續走傳播「輔仁大學-大眾傳播所」跟偏運動產業的傳播「體育大學-休閒產業經營碩士班」。在體大的科技面,我所學到傳播可能就只有1/10、1/5的量,所以我在思考我到底看重的點是國立還是私立的名字?還是未來要做的研究?

畢竟你也知道跳一個領域,你的學習成本會更多,所以我目前會報考私立很簡單的原因,如果國立都沒上的話,我至少還有一個私立的備案。總歸一句,還是取決於你未來研究要走哪個方向啦。所以對我來講,國立私立在現階段就是擺旁邊,更重要的是,我以後要走那一條學術研究。

Q2:你不侷限於僅就讀傳播研究系所嗎?

對,如果是跳脫傳播系所,就用推甄來處理;如果是傳播系所,就是以考試來把它處理掉。

Q3:您是如何下定決心就讀研究所?

我很明確知道,我自己技術比不過那些在校內、外實習的人,也多重評估過傳播的職場環境、我的身體狀況及自身的行事風格,意識到我可能不太適合普遍所看到的就業環境,所以我沒有掙扎太多。反而覺得走學術這條路是我目前比較感興趣,也抓得到興趣的路。

有些人他是工作取向,那當然做研究就不是那麼重要;但對我來說,我很喜歡觀察人、去思考為什麼?為什麼傳播媒體放個什麼訊息,全臺灣就開始搶雞蛋、搶衛生紙?為什麼你會那麼容易接收訊息後就跟著去做大家都會做的事情?因為有這樣的特質,所以我才比較早發現「欸~我或許做研究是一個機會」

Q4:同儕或家人間對於就讀研究所的看法為何?

第一,許多人思考到底要就業為先?還是考研究所為先?第二,家裡是否有足夠的金錢去支持?還是會需要半工半讀念在職專班?第三,即使有想要讀研究所的念頭,但他未必能知道什麼叫研究?或是讀研究所的生活長怎樣?我覺得反問這三個問問題就夠困擾他們,就是到底要不要念研究所?通常這樣篩選、抉擇下來之後,會繼續往考研究所這條路的人,我身邊是幾乎沒有。

我爸媽對我唸研究所當然是非常鼓勵,因為他們的學歷僅止於大學,所以講白點,碩士生活他們會很了解嗎?其實也沒有,加上做為一名傳播學生,本來就要多看多聽這個世界長怎樣,站在訊息的最前端去告訴大家發生什麼事,所以做研究這件事情對我是個加分效果,他們就很樂意支持

Q5:您對部分人認為文組畢業後起薪較低,所以讀研究所較沒用的看法?

從文理間不平衡這件事,就可以看出臺灣的產業比較仰賴製造業。一個國家的政策會影響到產業的分布,影響到產業的分布就會影響到薪水對普遍人的看法。假設大家都以「我畢業後要賺大錢」的角度來講,那當然一定是往理工走,往理工走之後,人文社會學院起新就會相對較低嘛。我覺得這個就只局限於在起薪而已,如果把起薪抽掉,你會發現百工百業在這個社會都是需要的。我怎麼看文理組不平衡?就只能歸咎於臺灣的長期發展,就像大家對於文理組之間的分界這件事情都存有一種刻板印象。

Q6:若有無碩士學位人的起薪差距微小,您仍然會選擇就讀研究所嗎?

我倒是不太在意起薪或差距多少,我反而最在乎的事情是你花了二到三年的錢讀碩士,你到底得到了什麼?我覺得唸碩士就是在提升自己的想法、訓練邏輯能力而已,那你得到的這些東西是無法用金錢去衡量的

Q7:若有重新選擇之機會,您還會選擇就讀大眾傳播學系嗎?

我覺得後悔跟不後悔參半⋯⋯傳播專業很容易,你甚至很難講它是個專業,因為大家都會。如果我是要追求一個「專業」,那我站在這個十字路口後,到底該往哪走?我覺得這是最迷惘、最後悔的地方,甚至會覺得隨便唸個經濟系、統計系,搞不好都不容易被取代。

我也是唸到後面,才漸漸找出自己一條路,因為畢竟大傳系的路有很多,課程分配也很多。我想要拍片,卻發現拍片不是那麼簡單,職場環境也不是那麼好;那我去做新聞,但發現做新聞好像也太累、太忙,還要四處跑;我又再轉去學公關廣告,發現這是個更壓榨的世界。因為我唸到很多條路的科系,讓我跳來跳去,得以初步了解每一個行業需要的是什麼,也漸漸成為我日後要走研究所時,去思考事情很重要的經驗

青年的選擇

研究所手冊

潘維大

前東吳大學校長

Screenshot (555)_edited.jpg
Untitled design (2).png

Q1:您覺得讀研究所的意義?

我覺得讀研對我最重要的意義是加深自己的視野,能夠開拓自己的心胸,對於未來可以有更好的把握

Q2:與之前相比,讀研究所的趨勢是上升還是下降?

跟之前比的話當然是下降的。因為以前研究所是是比較熱門的時候,每個系都滿招。

Q3:目前東吳大學的研究所招生狀況如何呢?

我們研究所是看各系的一些情況,有些系的招生情況是比較不好的,只有一半左右,但也有滿招的,所以平均起來大概80%左右

Q4:可以舉例不同的科系招生的策略嗎?

以法律系來講,我們三年前就看見資訊安全越來越重要,所以馬上就成立了「資訊安全法律的碩士在職專班」,招生就是滿招,因為社會上對這個需求是非常高。各系都要去看自己的系的專業在市場裡,有哪些東西是最符合同學需求,也能夠設計出來,自然就能夠吸引到同學

Q5:請問您主張之「學士後學位」是什麼呢?

碩士在職專班理論上雖可兩年畢業,但幾乎沒有兩年畢業的,就算你真的很努力,三年大概是比較普遍的。然而,還是很多人是讀完後,碩士論文無法寫、學分修完最後沒畢業,因為來學的學生絕大部分並不是希望在學術領域上做更多深入的研究,只是希望學這知識在職場上能夠有用、幫助職涯發展。

因此學士後學位係指共通科目、通識教育、基本科目都不用,僅考量專業展現該領域的核心價值,並以職場有利或時代趨勢為主。如:法律系可能需要讀90個學分才夠成為律師、法官的基礎知識,但若我不想成為律師或法官,我可能只需要20個學分,所以應重新把全部科目整合起來出一個20個學分的課程,給有需求的人去修。

Q6:您如何看待學生錄取碩士班後,選擇休學去工作的現象?

有些同學就讀後才發現這對職場需求沒用,有些同學是同時考碩士及找工作,當多數人發現無法兼顧時就選擇就業。這種現象當然是可以改善的,主要就是課程的內容要讓同學真正覺得非常有用,他才願意繼續學下去,可是課程的修改速度永遠都會置後於社會需求。社會的需求永遠是先發生,才會慢慢地影響到學校,學校才會再去思考怎麼去修改課程內容。

Q7:您認為哪一類型或領域的科系未來需求將減少,甚至最快被淘汰?

賈伯斯曾說他在大學最有用的一門課是學習如何寫ABC的藝術字,而這對Apple電腦創新有關鍵性影響,但是他學的時候會想到他會去發明電腦字嗎?他不會想到的。因此,所謂的舊知識絕不可能沒用,這些知識是不斷累積,並在你生命中間不知道什麼時候就會產生關鍵性的影響。絕對別想「唉……那個沒有用」,只是可能用到的地方還沒有發現,或是還沒有整合一種新的面貌而已

Q8:您認為研究所學生會遇到哪些挑戰呢?

現在很多研究所,你想考、你報名大概就會上了,但是以前不是這樣,以前是非常困難的。而最大的挑戰是知識變化太快,而且越來越新、越來越快。在研究所讀的時候你都會讀的心驚膽顫,昨天才讀覺得很了不起的,今天好像就沒用了,而且每天都必須要不斷地去進步、論文交不出來或下禮拜要上台報告的壓力。

Q9:您認為學生要如何準備自身來因應職場需求,成為優秀人才?

社會需求一定是越來越多元,所需人才就是跨領域的人才,如:一些會計、一些國貿、一些經濟、一些政治系的管理學及一些法律系的商法,加起來就是企管系,但是在有企管系之前,這就叫跨領域人才。目前學生所能就是盡量多元地學習,更重要的是自主學習的能力和精神,你才能夠在社會上,這個生存的更好,發展的更好,因為絕不可能期待學校提供你未來所需的全部知識。

Q10:請給大學生或想要讀研究所的學子一句話

事實上一個人的成功,專業知識固然是一個很重要的部分,但他人格特質、對人處事的能力跟態度很多時候都是絕對的關鍵。你是不是能夠跟別人都能夠和睦相處、都能夠共同的合作完成一件事情,而不會非常的固執、非常的自私自利,能夠以別人的角度去思考面對的問題等等,這些能力可能有時候比專業知識還要重要。

人都必須永遠不斷地進步、學習,讀研究所只是其中一種選擇而已,不是只有讀研究所才可以增加自己的知識。像最早講的,年輕人永遠都需要自我學習,而不應該期待說「我這個不懂,那去讀碩士我就可以解決了」。

青年的選擇

研究所手冊

王榮春

104人力銀行
職涯教育長

Screenshot (554)_edited.jpg
Untitled design (2)_edited.jpg

Q1:國內碩士畢業與國內的學士學位畢業的起薪差距最大是什麼類型的科系呢?

資通訊、工程學群、商業管理學群這三個領域差距最大,最多會差到兩萬塊。

Q2:哪些「職業」裡可以更明顯看到碩士畢業與學士畢業的薪資差距呢?

第一高的職業是韌體設計工程師,差了約一萬九千五百塊錢;第二個是RF通訊工程師,大概會差到一萬九;第三個也是現在很夯的,數位IC的工程師,差不多一萬八千五百塊錢。另外,很多外商、金控公司都有儲備幹部需求,商管很多人畢業後會找這個工作,相差兩萬五百塊。

Q3:哪些科系有讀研究所跟沒讀研究所的薪水差距比較少?

如果這個工作比較強調的實務經驗,那反而實務經驗對求職的競爭力加分比較多, 學歷影響相對比較少。

Q4:您如何建議部分研究生認為薪資應比學士生高的心態?

有些職務不那麼很強調說一定要有學歷,因為我要看的是你解決問題的能力。有些大學畢業的同學,之前做了好多專題和實習,人家解決問題的能力不是很差,所以薪水也不會太低。給心裡不太平衡的同學做個參考,這個公司如果真的是你想要的,也不是如此看重學歷,沒關係,我把學歷變成競爭力,去證明這個學歷是貨真價實的,是可以幫公司解決問題的

Q5:據您過往工作經驗,碩士與學士的人在工作上有哪部分優劣呢?

有時候碩士的同學會覺得學歷唸得比較高,反而他工作做起來就不是這麼踏實;大學部畢業的同學,他會認為反正我就是大學畢業,所以我也不多想,就把前幾年的工作用一個唸碩士般的心情好好地學習

Q6:您如何去評論目前臺灣研究所的狀況呢? (如:學生的求學氣氛、態度、教學內容)

其實臺灣蠻多研究所數值有點參差不齊,而我認為研究所是很大的投資,不是只有花兩、三年讀書,該過程中你同學在工作賺錢,一來一往的話,從薪資的角度來看,可能會差很多。既然你都要選擇好好的去唸研究所,一定要好好地做選擇,千萬不要覺得就是為了洗個學歷、有研究所頭銜,這對企業來講是沒有價值

首先,搞清楚人生的職涯,未來想要往哪個領域走,如果你覺得專業不是很夠,你再回來選擇比較適合的研究所;其次,104人力銀行有「104升學就業地圖」,上面有每個學校的研究所同學畢業之後做什麼工作、公司、產業、領的薪水是多少,用比較客觀的這個數據去瞭解。

Q7:您覺得學歷為何會貶值呢?

不管是唸大學或碩士,我們到底有沒有在學習的過程中學到東西?我覺得學歷貶值背後真正的原因是學用落差

Q8:學歷貶值的現象對求職者或企業有何影響呢?

現在我要評估一個人的方法太多元了,此時,你有那個(研究所)學歷就不是我單一評估的重點,反而我想要看到的是你有沒有解決問題的能力?你有沒有實際東西可以端出來?這才是關鍵。

教授們的課程設計也要給同學多點實務經驗累積,所以我們找業師來協同教學,或透過指派作業的過程直接請學生找到企業,主動舉手說我要幫企業去解決某些問題。

Q9:您如何看待學生錄取碩士班後,選擇休學去工作的現象?

我覺得這不一定是不好的事,因為你可能透過該過程更清楚知道回研究所後要上哪些課?做哪些研究?學習動機反而比較強,而且畢業後,你學到的東西可以馬上回職場運用。

Q10:您認為學生要如何準備自身來因應職場需求,成為優秀人才?

根據104人力銀行的大學品牌力調查,排行榜第一名是「職能」,就是你從事職務的能力,其中主動積極最為重要。

Q11:請給大學生或想要讀研究所的學子一句話

從第一人生跨到第二人生的過程,不應該是畢業之後就直接跨進來,你要給自己一段準備的時間。好好地搞清楚你要怎樣的第二人生?了解自己是門專業,所以找工作、寫履歷、寫自傳也是個專業,可以尋求專業協助(如學校的職涯發展中心),不用不好意思,要善用資源。

青年的選擇

研究所手冊

黃若薇

1111人力銀行
發言人

Screenshot (553)_edited.jpg
Untitled design (2).png

Q1:國內碩士畢業與國內的學士學位畢業的起薪差距最大是什麼類型的科系呢?

資通訊跟工程學群的學士跟碩士主要可以差到兩萬塊的起薪。

Q2:哪些「職業」裡可以更明顯看到碩士畢業與學士畢業的薪資差距呢?

IC設計的工程師、韌體設計的工程師和現在最夯的AI工程師,起薪差到兩萬塊左右,甚至最可怕的,若沒有讀到碩士,這些職位可能連面試都沒有機會,所以(研究所學位)是個面試的敲門磚。

Q3:哪些科系有讀研究所跟沒讀研究所的薪水差距比較少?

餐飲跟觀光服務類是差距會比較小一點的,因為他們的專業有所研究(如:丙級技術師證明),所以證照有可能取代學歷。

Q4:據您過往工作經驗,碩士與學士的人在工作上有哪部分優劣呢?

我遇到高學歷的人,相對來說他們對於自己學的東西都會有比較堅持的地方。以前我在新聞界有個同仁是從哈佛唸書回來,他就會很堅持在哈佛學到的東西,當然沒有說好或不好,只是回到臺灣的職場後會有所謂的水土不服。他就會很困惑,主管也會覺得這個人怎麼都叫不動、不好溝通。

Q5:您認為大學畢業後繼續讀研究所與直接就業的優劣為何?

我有朋友從事醫療生技產業並明確知道未來要進醫藥大廠做管理職,就會選擇到國外去唸碩士,這就是已經很明確,不會再去走冤枉路;當然也有人是為了要好看的學歷去唸碩士,甚至他唸的科系並不是他未來要從事的產業,我是完全奉勸不要這麼做,因為其實在臺灣科系甚至比學校的名字更重要。

畢業證書這張紙真的只有在你剛開始找工作,尤其是第一、二份工作有加分,雖然它是個敲門磚,但是到後面就完全沒有什麼影響了。因為未來的工作大部分是職場同事介紹或外面公司挖角,那大部分的人看的是你前一份工作累積經歷或傑出表現,此時學歷已經不是很重要。

Q6:您身邊是否有人因未就讀研究所而遇到升職困境?

我發現在職涯裡面影響比較大的會是你工作的彈性和配合度,你是不是可以團結合作?還有溝通能力、臨機應變能力,我覺得這些東西是比實際上我看到的學歷更重要。

Q7:學歷貶值的現象對大學生、求職者或企業有何影響呢?

學歷貶值對求職者來說,我覺得變成你要更加自主的去學習一些其他的東西。不要只拿著這個學歷,就認為它是免死金牌。現在的時代真的變化得太快了,有時候也不能說學校給你們的東西不好,而是真的來不及跟上。OpenAI也就是這一兩年突然起來的事情,學校也要趕快想辦法去因應,變成如果你自己彈性夠的話,你的速度會比老師、學校給你的東西更快,所以我覺得現在的大學生自學能力比以前更重要。以前不自學還好,因為變化的沒這麼快,但現在不自學就變得很危險。

Q8:您認為學歷貶低是正面或負面現象呢?

學歷貶值聽起來是負面的,但只要你比別人多努力一點,它不見得是個不好的事情,而是當大家都一樣在這個比較不好的起跑點上,你跑得比別人更快。

Q9:您如何看待學生錄取碩士班後,選擇休學去工作的現象?

有些人把研究所當作後備選項,他其實有更多選項在選,只是來看看自己的身價,我不覺得這是件壞事。

Q10:假設您是位大學應屆畢業生,您會選擇就讀研究所嗎?

我覺得現在可以自學管道太多了,夠自律的人就可以靠自己,我不想把自己的時間完全綁在學校,我會想要有更多的時間走出社會,去多看看,所以我不會選擇唸研究所。

Q11:請給大學生或想要讀研究所的學子一句話

先恭喜、祝福你們要畢業了,可能有人在想「我接下來要做些什麼?」千萬別太著急,畢業後你可以給自己半年的時間去想。而這段時間,多問老師和爸爸媽媽,因為現在社會變動太快,有可能半年、一年之後,AI又要再變成5.0、6.0、7.0,你都不知道。所以呢,大家應該多吸收國際脈動,想想未來五年、十年社會的變化,再去考量自己接下來的工作。那要不要考研究所呢?要看你未來做的工作來決定,如果你未來要做的工作其實並沒有這麼高的門檻,我會建議你們更早走出社會。

青年的選擇

研究所手冊

bottom of page